|
||||
当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进入全民普及、全民信仰、全民学习的新阶段,全面深化、全面提质的新阶段,全面做实、全面实践的新阶段,全市上下正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韧劲儿,紧紧抓住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此时我们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牢固的定力和高度的自觉。今天,本报隆重推出王辅成同志感人事迹的报道,就是要将其作为丰富的教材和精神的养料,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进千千万万群众头脑之中,增强我们进一步前行的动力,让津门涌现出更多王辅成式的先进典型。 3月5日,乍暖还寒。 清晨的朝霞里,小白楼公交站。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挤上公交车,在车厢的摇摇晃晃中,奔赴人生中第1320场宣讲。这次,他以《雷锋精神与中国梦》开讲,与300名大学生一起解读一位中国士兵的精神世界。 宣讲一气呵成,整整3个小时,全程站立,一口水没喝。宣讲结束,同学们不愿离去。在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当中,这位78岁的老人,面带微笑,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他们拨开思想上的迷雾。讲到动情处,全然忘记了时间…… 这就是那个24年来一直坚守讲台,为30万年轻人宣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老人吗? 这就是那个拥有45年党龄、甘愿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的老党员吗? 这就是那个以践行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为最大荣耀、执着的马克思主义“布道者”吗? 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王辅成,了解他的人都不得不由衷地感佩,很多青年学生甚至不加掩饰地把他称为“人生的偶像”“精神的导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精彩的演讲打动人心,更是为一名共产党人身上闪烁的朴素、坚定、信仰与忠诚的光辉而感动。 一 偌大的阶梯教室里,他在与同学们讨论。他谈到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百年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面对这个永远的哲学命题,王辅成坦言他思考了一辈子。他说,这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关于他自己的人生,每一段的答案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他做过19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却通读了大量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著作;他当过12年的市环卫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却经常跟工人们一起去淘大粪、扫马路;再后来,从天津师范大学退休,竟然是退而不休,花甲之年又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 他坚信自己这辈子,是要为自己所坚持的信仰做点事情的。 上世纪90年代,当看到有人在报纸上公开反对“大公无私”、鼓吹“一切向钱看”、宣扬“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的舆论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与青年学生接触越多,越觉得自己使命重大。他决心要以开设讲座的形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他们。 其实,那几年他正面临退休,已是副校级巡视员的他,被领导关照,并没有具体工作安排。有人说,享受了局级待遇,工作又清闲,多好!多少人想要都要不来!王辅成当即反驳:“喝茶水、看报纸,做这样的党员,不对头!” 他永远记得当年自己举起右臂在党旗下宣誓的庄严。当时,旧社会里受过的苦,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子里闪现,正是共产党的到来,让数万万像他一样的穷苦大众站了起来,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入党前,自己指挥自己;入党后,甘愿听从党的指挥。”他在心里默念。此后,在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啃读经典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晰地找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就这样,这个人从青年到老年,未忘初心、矢志不渝。他说过,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不是在退休离职的那一天宣告结束,而是要到生命停止的那一刻才算完结。 20余年过去了,如今,他满头白发,面容清癯,已然走到人生边缘,而雄心却越来越大。他说,他要一直讲到不能开口讲话,如果有一天,他能倒在讲台上,那将是他此生最大的荣幸。 二 会场灯光暗下,同学们散去,他终于有时间长舒了一口气。望着台下曾经挤得满满、继而又空空的座位,他有一种战士胜仗而归的自豪。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去讲,谁去讲?这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天职,我们不仅要讲,还要大讲、特讲、理直气壮地讲。”提起这些,他说他今生最大的使命和崇高的天职,就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帮助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这20余年来,他面对过数千人的大场面,也有过随时随地、一对一的微党课。无法知道王辅成的宣讲在听者的心里产生多少深深的回响,听过他宣讲的人说,他讲“三观”,能把人讲哭了。 在天津工业大学,王辅成做了一次宣讲,结束后一名大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跑上讲台,眼睛里噙着泪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您讲得太精彩了!让我的人生又开了一扇窗。” 已经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的纪妍彦,是王辅成的忠实听众,“听王老的宣讲,每次都很有触动,每次都会落泪,那份感动,至今仍萦绕在心间,对我的人生是一份滋养。” 天津大学毕业生高一歌在给王辅成的信中说:“听过许多人的演讲,可是没有一次像这样几次欲哭,您的真心、赤子之心,对人生的信仰,给我强烈的心灵冲击和共鸣。” 天津师范大学每年的新生入学第一课,是必邀王辅成来讲的。面对全校5000多名新生,他旁征博引,很多学生听完,写下人生中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面对积极上进的学生,王辅成是长辈、师者。可一旦听到、看到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的言论和行为,他毫不留情,像极了一名勇敢、无畏的斗士。 有一次,他无意间在某网站看到某著名主持人饭桌辱没领袖的视频,十分气愤。在随后对某机关预备党员的培训宣讲中,他问党员们:“这件事,你们怎么看?”一些党员认为“一时冲动”,也有一些人说是“得意忘形”。王辅成则严肃地说:“这是信仰出了问题!”有段儿时间,他听到有人把英雄人物的事迹编成八卦来传播,他义正词严,当面指出如此言论的危害。不管什么场合,只要让他碰上了,眼里绝不容沙子。 他始终认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忠诚,绝不只停留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也不是写在纸上供人参观,而是真真正正融入自己的内心,落实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里。 有人在私下里说他“左”、说他“各色”,他不以为然,相反,他觉得自己很光荣,从来不怕被戴上这样那样的帽子,为党、为真理而坚持己见,是他的荣耀。他为自己的言行做如下注解──特立独行,即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他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样一点勇气,那还是党员吗? 三 同学们相继离开,主办方邀请王辅成留下来一起吃午饭。他本想直接坐上公交车回家,一看表已经中午一点多。“好吧!不过咱说好了,到食堂吃,我自己买‘饭票儿’。”“好!听您的!” 没有谁能拧过这个倔老头儿。大家都知道,请他宣讲,必须和他一起遵守他的“约法三章”,一是不要准备椅子,他要站着讲,以体现对听众的尊重;二是脱稿讲,体现对自己的严要求,给别人讲的,自己先消化吸收;三是不计报酬讲,请他宣讲不要给任何报酬,如果非要给,他就把这些钱用于扶危济困,而且不论哪个单位邀请,都不要给他准备专车接送,不要花钱准备便饭。 20多年来,有人出于好意,不得已打个“擦边球”,大多由于他的坚持而碰了壁。 有一次,他在一所学校做完宣讲已是晚上8点,校方考虑到他的身体和安全,提出要打车送他回家。再三推让不成,他急了,“你们要再给我打车,我下次就不来了。” 也有一次,应河南省安阳市一所重点中学邀请,王辅成两次前去为全校5000名师生做宣讲,他执意自费购买往返火车票,而且一分钱不收,对方过意不去,为他安排河南省内旅游,他婉言谢绝,自己坐上火车回津了。 还有一次,王辅成在海河教育园一所学校宣讲完,中午来不及吃饭,又换乘三趟公交车赶到另一所学校宣讲,一听说他还没吃午饭,工作人员赶紧请他吃了一碗面条,结果他非要给钱,对方不要,最后,他偷偷把饭钱投到校内一个公益捐款箱内。 这些年,他把一些非收不可的讲课费,劳模、先进的各种奖励以及平日的部分积蓄用于扶危济困、助弱帮残,绝大多数被助者都没有与他见过面,有的至今不知他姓甚名谁。 对于这些钱,他从来都没概念,捐就捐了,记它干嘛?他内心坚持的一个信念就是──“施于人慎勿念,受于人慎勿忘”,后来有关部门为了宣传他的事迹让他统计,他才不得不大概算了一下。20几年来,一共捐款40多万元。 当然,有一些人不解,评价他“书生气太重”,还有些人质疑,说他“若不图财,必定图名”。 “如果说我图名,我就图‘共产党员’这个名。”王辅成常对年轻人说:“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既要有物质财富的富足,更要有精神财富的富有,同时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更多人是深深的敬佩。天津师范大学张家玥老师说:“王老真学、真信、真用、真做,绝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说客,而是一位具有崇高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共产党员。” “辅成,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让我由衷佩服!是我学习的榜样!”与他相识17年的老朋友、老报人刘泽连感慨说,辅成什么也不讲,他往讲台上一站,就已是一堂课。 四 从学校出来,又是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王辅成终于到家。这是一套位于小白楼附近的公寓。直到2016年春节,他才从计租面积38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搬出,在儿子的帮助下,住进了这里。 其实,他有很多次机会换换房子。在副局长的位置上,主管全局的福利分房,他本可名正言顺为自己改善居住条件,但最后都让给了别人。 王辅成打开抽屉,拿出一个封面早已被磨得发白的硬皮笔记本,小心翼翼打开,几个遒劲的大字映入眼帘──“把一切献给党”。 这是1982年“五一”期间,他作为天津市劳动模范的代表,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代表座谈会,在等待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时,遇到了他的偶像──“中国保尔”吴运铎,吴运铎为他写下了这六个字,从此成为他人生的座右铭之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对这六个字的理解。”王辅成说。 在“三观”的宣讲中,王辅成多次讲到“生死观”,在生命的甩尾之时,他从不惧谈死亡,有大学生问他如何看待死亡,他说死亡是生命新的远征,如果把人生比作交响乐,那么一共有三大乐章,60岁之前是第一乐章,60岁到死亡之前是第二乐意,死亡则是生命第三乐章的开篇。他把鲁藜的那句诗送给年轻人──“我”在“无我”里获得意义,种子消失在泥土中获得价值。 “您给我们讲的这些,您能做到多少?” 王辅成不愿多讲。 其实,他在60岁那年,就立下了遗嘱,其间经历了三次修改和完善。最后一次修改是在两年前──“活着完献生命,死后全捐遗体,以一副髑髅为人民站好最后一班岗。” 他深知“全捐”意味着什么,就是除了肌肉和脂肪,所有脏器、包括骨骼都要全部捐献给医学事业,没有骨灰,也没有传统的殡葬仪式。 “你全捐了,连捧骨灰都没有,我们要是想你了,咋办?”王辅成回老家为祖辈扫墓,老家的亲友劝他,非要捐,捐个脏器就行了,给大家留点念想。他很珍惜人生中最后一次做好事的机会,他告诉亲友,活着的时候彼此关心、惦念,死了如果想念,看照片就行了。 他觉得,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终极奉献,也是一位老党员对诺言的兑现。而且,他非常确定地知道,终有一天,他会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把一切献给党,他的遗嘱将变成现实。 但是,在他老得走不动之前,他希望和老伴儿出国旅游一次,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他爱好旅游,工作时,有出国的机会,总是让给别人。这些年,又忙着宣讲和捐助,以他的收入,出国旅游并不过分。 有一句话是来日方长,也有一句话也是来日无多,他计划着老两口能去趟英国和德国,因为英国长眠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德国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在他有生之年,他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些天,他正在为他的下一次宣讲做准备,题目是《活着树一面旗帜 倒下铸一座丰碑》。有那么一天,这位老人终究会离开我们,变成丰碑基石的一部分,但一定是不被历史风化的;也可能成为高高飘扬的旗帜的一角,再也没有言语和风采,但在我们心里,永远不会失色。
|
来源:天津日报